
当 202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,加州大学系统再次因 5 位关联获奖者登上学术热搜 —— 自 1939 年以来,这里已走出超 70 位诺贝尔奖得主,是公认的 “诺奖工厂”。可谁能想到,这所全美第一公立大学系统,如今正被 “缺钱”“缺人” 的双重困境缠绕,甚至陷入 “身份危机”,连 26Fall 的留学申请者都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价值。
一、“诺奖收割机” 的底气:公共属性与长线科研加州大学能成为学术顶流,核心在于它的 “公共基因” 和对基础研究的执着。
它不执着于短期科研回报,而是靠多元化经费支撑 “长线探索”—— 这让科学家能沉下心钻研重大基础科学问题,比如本次诺奖关注的 “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” 领域。也正因如此,它既能吸引全球顶尖学者,也能为学生提供世界级的科研资源,一度成为留学生心中 “性价比最高的公立名校”。
二、双重危机:从 “缺钱” 到 “缺人” 的恶性循环展开剩余80%如今,加州大学的辉煌背后,是难以掩盖的生存压力,核心矛盾集中在 “缺钱” 和 “缺人” 上,且两者已形成闭环。
1. 缺钱:赤字与拨款削减的双重打击 校内赤字严重: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仅去年就曝出 2.47 亿美元财政赤字,其他分校的财务状况更不容乐观。为缩减开支,学校不得不考虑涨学费、砍预算、减少战略拨款。 外部拨款遇阻:特朗普政府对加州教育系统 “开刀”,不仅放话取消联邦拨款,还已暂停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(UCLA)5.84 亿美元的联邦资金。校长迈克・德雷克警告,这可能是学校历史上 “最严重的财务挑战”—— 资金冻结会直接导致实验室设备无法更新、科研项目缩减、教授招生计划缩水,甚至招聘系统被冻结。2. 缺人:申请量停滞,“性价比” 优势消失曾经的 “便宜大碗”,如今已不再划算。加州生活成本仅次于纽约和夏威夷,国际生就读顶尖分校的年总费用逼近 8 万美元(约 58 万人民币),甚至有学生反映实际开销比估算更高,费用已接近私立大学。
这直接导致了 “生源流失”:
州内学生:更多人选择社区大学作为 “跳板”—— 门槛低、学费便宜,毕业后再转学至加州大学,避开直接申请的竞争和高成本。 州外与国际生:不少人开始迟疑 ——“再加一点钱就能上私立大学,享受更好的小班教学和服务,为什么还要选加州大学?” 申请量停滞,让 “缺人” 问题愈发突出。三、应对之策的两难:是解药,还是另一种毒药?为摆脱困境,加州大学迅速推出一系列措施,但这些举措却引发了新的争议。
1. 涨学费:缓解一时,却劝退更多生源2025Fall 起,加州大学州外本科生学费上涨 9.9%(年增 3402 美元,约 2.5 万人民币),创历史最高涨幅。以伯克利为例,州外及国际生需额外支付 “非居民补充学费”,2025-26 学年预计达 3.63 万美元,比前一年增加 6%。
可学费上涨的同时,就读体验却在下降:学生反映 “选课难、千人课堂挤到要坐地上、找教授答疑要排队”,再加上加州当地的治安和流浪汉问题,“花接近私立的钱,享公立的拥挤服务”,让不少国际生家庭打了退堂鼓。
2. 扩招与取消招生限制:抢生源,却削弱公立使命为解决 “缺人” 问题,加州大学推出扩招计划 ——《UC 2030》规划提出 2030 年前扩招 20 万学位,同时减缓州外学生的招生限制。25Fall 数据显示,各分校录取率均上涨,伯克利国际生录取率几乎翻倍,圣芭芭拉分校更是从 30.19% 跃升至 48.1%。
但这一举措却触碰了公立大学的 “核心使命”:公立大学本应优先保障州内学生的教育机会,助力低收入群体和第一代大学生跨越阶级。如今,学校更倾向于招收能支付全额学费的国际生,有限的名额向 “支付能力” 倾斜,挤压了本地学生的机会,也让公立大学逐渐偏离 “公共服务” 的属性,陷入 “身份危机”—— 到底是 “服务本州公众”,还是 “追求全球野心”?
四、26Fall 申请:看似友好,实则更卷虽然录取率上涨,但 26Fall 申请加州大学,难度并未降低,反而对学生的要求更细致、更严格。
1. 学术成绩:GPA 权重飙升,规则更严 延续 “Test-Blind” 政策:SAT/ACT 成绩完全不被考虑,提交甚至可能留下负面印象; GPA 计算范围扩大:9 年级结束后的暑期课程至 11 年级结束后的暑期课程,均计入 GPA—— 学生需全程保持成绩稳定,任何松懈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。2. 其他要求:细节决定成败 AP 成绩:招生官更关注 “校内 AP 课程成绩”,而非 AP 考试分数;若学校限制 AP 课程数量,需在申请中详细说明。 语言成绩:UCLA 已明确提高标准,托福单项从 22 分涨至 24 分,雅思从 7.0 涨至 7.5,不达标者直接不考虑。 文书:严禁用 AI 写作,学校有自动审核系统,查出即取消资格;文书无需华丽辞藻,真诚表达即可,且不能表现出对某一分校的偏爱,否则影响公平性。结语:光环之下,加州大学的艰难平衡曾经的 “诺奖工厂”“公立名校标杆”,如今在 “生存压力” 和 “使命坚守” 之间艰难徘徊。对 26Fall 申请者而言,加州大学仍是拥有顶尖资源的选择,但需清醒认识到它的现状 —— 录取率上涨不代表 “好申”,高费用也不意味着 “高体验”。
而对加州大学本身,如何在 “赚钱保科研” 和 “服务本州公众” 之间找到平衡,如何在 “扩招” 的同时保障教育质量,将是它未来能否守住 “学术顶流” 地位的关键。
来源:取材网络
声明: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 方略研究院 观点和立场,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,请随时指正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后台留言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!
关注 方略研究院 | SquareStrategics Research Instiute ,纵览全球教育研究前沿动态,解码教育决策新智慧!
发布于:北京市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