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崔如琢是中国当代国画的领军人物之一,他不仅以出色的艺术技法和作品闻名国内外,还因一些大胆的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。他曾公开表示:“当代艺术都是垃圾”,并且扬言在80岁之前要超越毕加索。
毕加索,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代表人物,以创造性的立体主义画风和拍卖纪录震惊世界。崔如琢则以独特的“指墨”技法,将中国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创新相结合,试图为中国画在全球艺术舞台上争取更高的地位。这不仅是价格上的较量,更是两位艺术巨匠跨越文化和时代的艺术对话。那么,崔如琢能否实现超越毕加索的目标?他背后的艺术追求又隐藏着怎样的哲学和决心?
崔如琢于1944年出生在北京,出身于一个书画和古玩世家。家庭的艺术氛围影响了他的成长,使他从小便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与同龄的孩子喜欢在外玩耍不同,崔如琢常常独自一人钻进书房,模仿古画中的人物、花鸟。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,崔如琢很早便开始了书法和国画的学习。五岁时,他就能写出一手清秀的小楷,七岁时便能完整临摹齐白石的画作。
展开剩余81%1957年,年仅13岁的崔如琢参观了齐白石的遗作展,深受震撼。那时,他便决心要像齐白石一样,在中国画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从此,他开始更加系统地学习山水画和花鸟画,并在各大博物馆临摹经典作品,汲取其中的精髓。
1958年,崔如琢的艺术道路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。在著名画家刘子实的推荐下,他有机会拜见北京画院的山水画大师秦仲文和胡佩衡,两位画家对崔如琢的天赋给予了高度评价,并鼓励他继续深入学习。此后,崔如琢不仅在创作上不断精进,还在教书之余潜心研究《中国美术史》与古代绘画理论,为自己的艺术基础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功底。
进入20世纪80年代,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。1980年,崔如琢决定赴美发展。他明白,只有走出去,才能让中国国画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高的地位。初到美国,他面临着完全陌生的艺术市场,西方人对中国画的认知有限,而现代艺术的潮流也让他的传统水墨画不被主流接受。但崔如琢并未气馁,他相信自己的艺术能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。
那段时间,崔如琢曾在纽约街头摆摊售画,甚至有时一天都卖不出去一幅作品。但就在这段艺术探索期,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机。知名画家张大千看中了他的作品,并给予高度评价,甚至向美国华人社群推荐了他的画作。这一认可为崔如琢打开了美国艺术市场的大门,他的作品开始受到更多藏家的关注,名声也逐渐从纽约华人圈扩展至主流艺术圈。
尽管取得了一些小成就,崔如琢并未因此停下脚步。他深知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,不仅要在市场中赢得认同,更要在艺术思想上有所突破。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技法,而是在水墨的基础上融入更多个人的哲学思考与情感表达,尤其是在“指墨”技法上取得了独创性的突破。他用手指蘸墨作画,使画面呈现出更生动的表现力和力度,打破了传统毛笔画的局限。
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崔如琢第一次公开了他超越毕加索的目标。毕加索,以其独特的立体主义画风和在艺术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,几乎成为了艺术的巅峰象征。而崔如琢则立下豪言:在80岁之前,他要超越毕加索的艺术成就。
2010年,崔如琢在北京举办了个人画展,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品,其中包括以“指墨”技法创作的山水画和花鸟画。在画展开幕式上,面对国内外媒体的关注,他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,明确表示要超越毕加索的艺术成就。这番话震惊了国内外的艺术界,毕加索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超越的,而崔如琢的挑战显得既大胆又充满冲劲。
然而,崔如琢并不只是为了打破记录,他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打破东西方艺术的界限,展示中国传统艺术在全球的价值。2011年,崔如琢的《盛世荷风》以1.28亿港币的价格成交,打破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新纪录。2021年,他的另一组山水作品以3.45亿元人民币成交,创下个人新高。然而,这些成就与毕加索的作品相比仍有差距,尤其在西方艺术市场,崔如琢的作品仍难以获得与西方艺术家同等的认可。
尽管如此,崔如琢并未放弃。他深知,真正的艺术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拍卖的高价,更重要的是在艺术思想和创作表达上有所突破。他坚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与现代艺术形式相融合,力求在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中找到共鸣。
总体来说,崔如琢的挑战,不仅是对市场纪录的挑战,更是对艺术本身的深刻反思与突破。他用自己的作品证明,艺术的真正超越不在于某个具体的目标,而在于不断探索和自我超越。无论最终是否超越毕加索,崔如琢已经通过努力,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。
虽然如今他已接近八十岁,且在价格上仍未完全达到毕加索的高度,但崔如琢已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,成为了连接中西方艺术世界的桥梁。他的挑战不只是数字的较量,更是一场艺术、哲学与文化的深刻对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